在經歷了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一系列產物的洗禮后,共享經濟又迎來了一次大變身——共享健身!
“美國的健身人群滲透率高達 17.7%,而中國目前是 0.7%,這并不主要來自于健身欲望和需求的差異,而更多來自于健身認知的相對落后以及行動力的缺失。我們認為中國有的潛在健身市場,卻沒有足夠有針對性的產品去解決幾億用戶的需求,比如很不錯的便利性、足夠低的門檻、以及持續不斷的激勵和陪伴。我們希望能夠解決所有這些痛點,這也是公園盒子的初衷。”公園盒子聯合創始人兼 CEO 黃曉蕾這樣說到。
據了解,專注智能健身艙的 公園盒子很近一口氣推出了旗下三款新產品,包括其新上線 App 主打” 社區 5 分鐘健身社交圈” 功能的” 盒約”,智能競技單車、還有鮮橙色顯赫外觀的大小集裝箱。這是自 2017 年 3 月排名靠前個健身倉落地,公園盒子經過了將近 1 年的打磨和大半年的運營,在積累了相當多用戶數據后做出的新變化。
對于部分都市人來說,健身除了經濟成本還有時間和決策成本,健身房太遠會阻礙人們的健身訴求。這也就是公園盒子所要構建的“社區 5 分鐘健身社交圈”為什么要從物理空間上來降低健身的門檻。圖中這些大小不一的 2 人艙、4 人艙、5 人艙三種社區健身艙就是它們的產品了。
具體來說,不同人數所對應的空間面積分別是 8㎡、18㎡、28㎡,公園盒子根據不同社區的住戶數及人群特征配備相應的盒子,內部設施除了跑步機,而且還有投影儀和以智能教練設備為核心的練習區。當然也有簡單的瑜伽墊,瑜伽球。不過,很有特點的還要屬其新發布的一款可以在兩個玩家之間 PK 的腳踏車,它的屏幕會根據踩踏頻率進行一場“馬里奧”賽車的實時比賽,而且還有各類游戲道具來加持降低健身本身的枯燥。
黃曉蕾告訴動點科技,健身單靠 1 個人自身的堅持很難。有些健身產品通過純線上的功能來實現,但可感性不夠,如何發展這些用戶,也是公園盒子一直思考的問題。而公園盒子新上線的“盒約”功能就是專門為了激發用戶相互鼓勵、共同堅持健身而設計的,依托于公園盒子本身有的線下實體產品,“盒約”可以將這種互相激勵的模式帶到線下,幫用戶約到健身達人和教練進行指導,而后兩者則可以獲得相應的收益。
就目前來看,社區是公園盒子的投放場景。在過去 2 個月內,公園盒子同包括多家大型物業管理及地產公司簽訂戰略合作,覆蓋近兩千個社區。簽署合同并完成選址百余個,落地近 30 個。其中不乏萬科、金地、遠洋等企業的大型成熟社區項目,也有青客、城家公寓、V 領地等大型青年公寓項目。
記者了解到,公園盒子的產品已經歷了三次重要的迭代。1.0 版本,實現了設備智能物聯、手機自助預約;2.0 版本,增加了實時掃碼開門功能,并上線了人工智能教練系統。下一步,公園盒子還要打通所有物聯設備,實現對健身數據的統計分析。
其實,公園盒子并不是該領域排名靠前家吃螃蟹的團隊,筆者從 IT 桔子上就查到 5 家 已經獲得過融資的企業,比如蝸牛倉共享健身房、抖吧自主健身倉、全民酷跑、純凈跑等等。此外,近幾年還有一些新型健身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包括 24 小時自助健身房、集裝箱式健身倉和今天說的共享健身倉。
集裝箱式健身倉勝在設備多樣及成本較低,它以集裝箱的形式出現,房租成本低,建造靈活。但這種形式的健身倉有違建風險,落地社區和商業中心需要獲得更多物業方面的支持——在這點上,公園盒子做的不錯,包括 和外部合作方的結盟。黃曉蕾表示,公園盒子將會一直圍繞社區場景進行布局,并且已從成熟社區,擴展延伸至長租公寓、青年公寓等新型形態社區。她還透露了下一步將會在漕河涇產業園和周邊社區大規模投放,打造試點合作的樣板。
不過,共享健身倉也有它的局限,當我在閑暇間和自己的健身教練 FOX 聊起這個項目的時候,他就表示:這樣的場所主要還是針對一些“小白”用戶,真正有減脂需求的核心用戶還是需要在教練一對一的幫助下看到自己身體的問題并當面輔導,針對不同情況去設計相應鍛煉計劃,這一點上它沒有起到作用。
和迷你 KTV 的概念一樣,做好規模效應并找到自己的定位人群是該領域商業模式能否成立的前提,而當地用戶場景的畫像和后續營銷上如何精細化運營,才是決定哪家很后勝出的關鍵因素。
公園盒子成立于今年三月,其 CEO 黃曉蕾來自寶潔集團(摩拜的王曉峰也是師出同門),其他核心團隊成員的背景有來自于地產行業和世界 500 強的高管,包括摩拜、享騎、盛大、百姓網、寶潔、微軟、思科、福特等等。目前,該公司已經獲得過兩輪融資,很近的一輪投資方來自熊貓資本,總金額過千萬。
以上資源來源于網絡